沙巴举行“二战”英烈祭奠仪式******
中新网哥打基纳巴卢1月21日电 (陈悦 魏源)纪念沙巴抗日烈士的“二战”英烈祭奠仪式21日在马来西亚沙巴哥打基纳巴卢神山游击队纪念公园举行。
中国驻哥打基纳巴卢总领事黄世芳,沙巴州首席部长哈芝芝代表、副首席部长兼农业渔业部长杰菲里,沙巴州政商军警各界代表,驻马外交领事和军方机构代表及烈士遗属200余人出席活动。
黄世芳总领事向烈士纪念碑鞠躬致意 哥打基纳巴卢总领馆 摄清晨的神山游击队纪念公园内苍翠挺拔、庄严肃穆,黄总领事将花圈摆放在纪念碑前,并上前仔细整理花圈缎带,鞠躬致意,寄托对“二战”牺牲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沙巴州各界代表,驻马外交领事和军方机构代表及烈士遗属200余人出席活动 哥打基纳巴卢总领馆 摄“二战”期间,沙巴人民及当地华侨为反抗日军侵略和占领进行了英勇斗争,其中以沙巴华侨郭益南等人率领的“神山游击队”影响最大。游击队于1943年发起抵抗运动并重创日军,后因寡不敌众先后被俘。1944年1月21日,176名游击队员遭日军残忍杀害,其中绝大多数为华侨。1949年,哥打基纳巴卢市政府于游击队员遇难地设立纪念碑,并于每年1月21日举办祭奠仪式。(完)
中国旱作农业源自何处?专家称至少包括黄河西辽河两个起源中心****** 资料图:刘国祥研究员在第六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上做报告。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孙自法)农业起源和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一道并称为考古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其中,农业包括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中国旱作农业如何起源、从哪里起源等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有一定争议,也备受关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看来,中国旱作农业可能不只有一个起源地,至少应包括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两个起源中心。 资料图:内蒙古敖汉旗一处小米种植基地。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赤峰市及敖汉旗政府等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12月27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刘国祥以《敖汉旱作农业与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为题作学术报告指出,传统观点认为,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旱作农业的发源地,但西辽河流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炭化粟、黍遗存等发现,引发出关于中国旱作农业起源问题的新思考。 刘国祥说,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西辽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会使人类具有食物短缺的压力,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虽较为干旱,但河流仍能提供充足的水源,加之粟、黍的生命力顽强,完全具备农业发展的条件,非常有可能催生原始农业的产生。因此,中国旱作农业可能不只有一个起源地,至少应包括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两个起源中心。 从考古学文化视角,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历经小河西文化时期(距今约9000-8500年)的萌芽阶段、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约8200-7200年)的形成阶段、赵宝沟文化时期(距今约6700-6400年)的发展阶段、红山文化时期(距今约6500-5000年)的成熟阶段、小河沿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4000年)的过渡阶段、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3400年)为鼎盛阶段。 资料图:内蒙古敖汉旗展示当地小米磨制过程。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他建议,今后应继续加强田野考古工作,围绕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以河流为中心,系统获取土样,通过炭化籽粒建立当地旱作农业系统谱系,加强旱作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延续。 刘国祥表示,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中外三家不同的碳十四实验室年代测定,证实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一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表明当地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琼斯教授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考察,也得出欧洲小米是由中国西辽河流域最早栽培并由东向西传入的研究结论。“考虑到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很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即将到来的2023年已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小米年”。刘国祥认为,“国际小米年”将提供机会引导政策关注,从而为敖汉小米等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起点。同时,“国际小米年”也将推动对旱作农业考古文化更深入的研究、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